目前,很多国家都部署了海啸监测浮标。其中,美国经验最为丰富。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已布放了50多个海啸浮标,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网。而我国发生海啸的几率不大,但仍然在积极行动。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商红梅介绍称,我国制造的海啸浮标,已发展到第四代,集成了水文气象观测等功能,采用北斗卫星通讯。
2004年印度洋和2011年日本东海岸的两场海啸,曾导致数万人遇难。资料图
2011年,中国建议南中国海各国联合建立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。2015年,国家海洋局建成25个海啸观测台;2016年,中国将海啸预警时延缩短至6到12分钟,为国际先进。
商红梅介绍说,2017年,我国同时布放了两套海啸浮标系统。浮标位于马尼拉海沟附近,那里是中国海啸最可能的策源地。数值模拟显示,那里发生8.5级地震海啸,海啸波会在半小时内到达菲律宾西部,波幅可超10米,随后1到4小时影响华南沿海、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文莱等国,最大波幅在2到5米之间。
海上浮标系统,资料图
浮标系统可就近监测到海啸波,经卫星通知岸上防备,沿海地区可多出两个小时左右的疏散时间。海啸浮标系在锚链上,它的下方4000米深,是一个靠自重沉到海底的观测平台。浮标依靠压力传感器观测海水深度变化,再通过声学系统(水中电磁波走不远)上报锚系浮标。
布放海上浮标,资料图
刮风打浪影响不到深海。深海压力变化,原因是潮汐和海啸波。海啸波是周期长达几十分钟的机械波,振幅一般几厘米,不超过半米,但在沿岸较浅处,可能爬高成一堵致命的水墙。
商红梅说,排除潮汐效应后,监测平台如发现压力异常就会上报。据了解,中国平台使用的压力传感器精度很高,达世界顶级水平,可在6000米水下监测到毫米级的压力变化。
商红梅说,以前的海啸预警,使用地震数据和沿岸海洋站的水位数据,依赖经验,错误预报比较多;现在海啸预警系统运用数值模拟,同时结合海啸浮标等实测手段,提高了时效性和精度。